前些年,视频录制在会议中的应用比较广。而最近几年,会议、沙龙活动中的速记应用越来越广泛。 WHY? 以我观察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越来越重视知识的快速分享 以往,大家有足够多的时间看视频回放,但是更多的时候人家需要速记稿看看演讲的精华内容。因为看视频需要数小时才能看完,但是看速记稿的时间可能只要半小时的时间,因此速记满足了快速浏览的需求。再者,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时间去看视频、有经费去参加会议。 现在在科技领域的创新创业类的沙龙非常多,对于知识分享的速度和响应越来越强,因此主办方越来越重视知识的归整和记录,一方面满足了知识分享的需求,也为自己留下文字材料便于存档、查看,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会后2小时内把速记稿送给演讲人,演讲人也可能感动得是眼泪噼里啪啦的。 2、速记稿是会议的二次营销和推广 许多会议往往在会议的当天或第二天就立马刊登会议的速记稿(一般是通过网站或微信),造成了会议的快速传播,这也是对会议最好的二次营销和推广,扩大了会议的影响力。而且,聪明的编辑会每次只放出一篇速记,以增加平台的粘性——受众需要持续关注这个平台才能获得相关的知识信息服务。 3、社会的民主化、透明化对速记有需求 以往,一个会议开了就开了,做出了相关的讨论和决策只有参加的人才知道,因此不那么透明。而随着社会越来越进步和透明,相关重大问题的讨论决策过程、分歧的解决等等,通过速记记录下来,对所有参与决策的人是一个约束(当一个人知道有会议记录,他一定会对自己的表态负责任)。同时,会议记录也增进了其他未能参加会议的人士的知情权。 好了,基于上述原因,市场上有了一些专司速记的专业公司,速记显然成为一个专业工种,成为会议的一种服务内容,这是好事情。但是如何衡量一个好的速记呢?我这里总结了几点要点,同大家分享: 1、最基本的是准确性 大家知道,越是复杂而重要的会议,对于速记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通常演讲人的语速是200-300字/分钟,速记员要精神高度集中,速记员噼里啪啦的打字不能留下记录的死角,因此速记员亚历山大。那么最基本的要求是尽可能听懂并完整记录,没有听懂的要留白(最好尽可能补充完整)。 2、速记员知识面应该是宽广的 正如选择同传译员,一般会看看译员的简历,看看TA适合什么样的翻译,因为译员自身对某一个领域的经验和知识储备有助于同传翻译的准确。因此,速记员也是一样的,尤其是那些学术会议,有大量的学术名词,这就对速记员的要求很高,这一点是很难的,因为速记员不是任何领域都懂的。通常而言,每一个领域都要有几十本书的阅读储备,才能有皮毛的了解。否则速记员很可能听不懂这个领域最基本的名词以及人名,因此大量的人名和术语无法记不全、记准确是一个难点(例如,把“阿拉伯之春”记成了“阿拉伯之村”岂不是贻笑大方,怎么向主办方交代)。因此寻找速记员应该问问他的专长领域——尤其是学术交流会。 3、一个好的速记不仅要中文好,英文也要好,方言也要懂 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飚英语,每句话夹杂好几个英文单词,关键是他飚英语的时候发音也未必准确,100个字里面夹杂十个英语单词,速记岂不被雷倒,直接撞墙?还有的演讲人方言口音浓厚,记录起来复杂。还有些汉学研讨会,老外演讲人汉语水平很高,可以直接讲汉语,但是发音差强人意,这就对速记员的语音分别率要求更高。弄不好,这样的速记员练听力被各种演讲人虐的不行。 4、速记稿的呈现很重要 通常而言,速记完了以后,速记员交给你的就是一堆文字。如果速记员能够稍加整理——空格、空行、分段、标记(时间、会议名称、演讲主题、演讲人的名字、会议室名称)那简直就是帮了主办方大忙。如果速记稿能够有一个封面(大会的名称等基础信息),另外再加一个速记稿的目录索引(根据大会的议程的顺序排列),那么主办方会感动到哭。好的速记稿一定是一副作品,绝对可以为速记员署名(对他是一个鞭策,也是一个质量把关,就好比Made in German一样的标记)。 5、速记员也要有职业道德 a、通常而言,要在速记开始之前向主办方提要求(速记台的要求、电源线等等)并得到满足,不要现场提要求就来不及了。 b、速记员要在规定的时间提交速记稿。且速记员只能向约定的人员提交速记稿。通常而言,每一个大会都有“职业会虫”、竞争者、媒体等人,他们会冒充主办方向速记员索取速记稿,即便你知道他是主办方工作人员,但不是授权人员,你也不应该把速记稿轻易交给某一个人。即便是情况紧急万不得已也要留下索取资料人员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c、速记员要终于速记内容,哪怕是你发现是发言者的口误,也要如实记录(后面加一个括弧,“录者注:此处疑有口误,建议应该是…..”),能够以“录者”备注的方式提交稿件的速录员,主办方当刮目相看。 d、速记员应该为速记内容保密,不得用作他用,速记员即便要为了工作需求要有录音,需要提前告知主办方理解和许可。 说了那么多,看来速记不是一个小事情,否则会后的重新整理、勘误工作量巨大。那么问题来了,符合要求的速记费用是不是比一般的贵?of course! 只要你能证明你的价值,客户愿意买单,速记费贵50—100%又如何?目前“英翻中”的翻译费从每千字180—580不等,就是这个道理,速记也是一样的。 对于主办方而言,需要弄清会议的复杂程度:演讲人的背景(口音、专业)、是否是复杂的学术会议、是否是双语的会议、是否有同传等等。主办方要尽可能多的提前把会议的基础信息提交给速记员——会议的会刊议程、速记员的工作台、速记台席卡、同传耳机、现成的演讲稿等等,让速记员明白会议的情况和流程,提高准确性。另外,速记员一般要求提前半小时到场主动向主办方报道并做好调试准备,进入角色。工作人员应该详细说明那些是速记重点。 最后,再好的速记也不是万能的,主办方还是要核对、校对、勘误。之后才能发到网上,否则你会发现错误一大堆,惨不忍睹,影响了会议的标准和质量,当然演讲者看到了也会怒不可斥,还以为谁做了手脚。 速记的工作的专业性贯穿始终,而不是速记的记录过程。
来源:会议圈
|